近年来,黟县始终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提升党员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化推进阵地、课程、师资、实践四维联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培训新模式,全面提升培训质效。
平台建设“多元化”,拓宽教育覆盖广度。坚持打造乡村党员教育平台矩阵,构建主题突出、资源融合、各方共享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拓宽基层阵地。坚持发挥县委党校主阵地作用,牵引带动4所乡镇党校阵地延伸拓展,精心打造南屏村“微党校”,挖掘开发碧山村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党员教育阵地矩阵,打通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建设红色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县党群服务中心、黟县县委诞生地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发精品教学路线6类12条,广泛开展革命历史文物线索和史料征集活动,收集散播在民间的红色故事,将有关物品纳入红色教育基地构建点面结合、矩阵成势的红色基地集群,让全县党员干部时时处处接受教育。打造特色观摩点。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抓手,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精髓,将西递“作退一步想”工作室、“作退一步想”廉洁文化教育展示馆等列为核心教学点,围绕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因地制宜打造丰梧村、塔川村等14个富有特色、亮点鲜明的现场教学观摩点,构建“培训+参观+体验+教育”为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
课堂打造“沉浸化”,提升学习体验深度。探索创新“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党员教育培训接地气、聚人气。打造线上课堂。优化课程资源内容供给,加强“党建黟家”“黟县先锋网”系列平台建设,用好安徽党员大课堂等党员教育线上平台,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组织流动党员进行线上学习、网上测试等远程教育常态化培训,让党员干部“随时随地”参加学习,确保党员学习教育不“断档”不“断线”。办好业务课堂。紧扣县域发展大局,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旅融合、AI智能等核心领域,设置“必修强基+选修拓展”课程,邀请行业翘楚、一线骨干传道授业,推动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业务能力提升班5期,培训400余人次。推进一线课堂。将党员教育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积极邀请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农技专家等“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深入农业基地开展“微课堂”,打造各类型党员教育培训课程20余个,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面对面宣讲政策、传授技能,帮助农村党员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同时,组织194名党员到村集体经济发达的镇村学习先进经验,将课堂安排在果园、乡村示范基地等现场教学点,深入一线学习生产种植、电商物流等经验做法。
师资培育“服务化”,强化教学支撑力度。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头雁+榜样+储备”的师资力量新格局。育强头雁队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帮助“头雁”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能力。搭建实践锻炼平台,通过开展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擂台大比武”活动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专注、充满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建立榜样队伍。建立选树“身边榜样”常态化机制,将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优良作为榜样推选的“首要标准”,面向基层一线、项目一线、服务一线的担当作为、成绩突出的党员群众,通过组织推荐、座谈会、调研走访等方式,联合相关部门对拟推荐的“身边榜样”人选开展联审,并在黟县发布、党建黟家、黟县先锋网等平台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储备宣讲队伍。建立县级师资储备库,抽调县委党校专业教师、县直相关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等130余人,组建县级宣讲团、理论政策宣讲服务队等33支。从乡镇本地先进模范人物、“新黟县人”“新农人”等群体中选拔30余名兼职教师,进一步为乡、村党校配优配强师资力量。
实践推进“实效化”,确保成果转化效度。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鼓励党员干部从身边榜样中汲取力量,时时刻刻检视自身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党员教育成效。做好政策宣传员。切实把党员教育培训与“访企入村”有机融合,先后引导400余名懂理论、懂技术、懂项目的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乡村振兴、助企纾困等实践一线,宣传党在基层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惠民政策和防火、防汛等知识,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学习教育以来,共走访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254家。做好民情收集员。持续开展“宿村夜话、驻企走访”、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平安敲门”等行动,利用“三三制”工作法、“户主会”等工作法,及时把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一些好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架起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56条。做好为民服务员。结合“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环境整治、春耕生产、项目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等中心任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完成书记领办项目16个,解决公共设施维修、农田灌溉、产业发展受限等问题2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