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黄山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高效整合区乡村三级资源,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切入,全方位夯实基层基础,有效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
探索“自治”共享。深化“城市合伙人”模式。推动部门、物业、商家、居民“四维共治”,单位包网格、支部联网格、干部进楼栋,建立四方协商机制,解决乱堆乱放等问题100余个。引导商家、新就业群体担任“流动探头”,参与信息收集与公共服务,结合楼道长、业委会和党群之家议事,完成服务事项400余项,推动自治延伸到“家门口”。服务新就业群体。依托“暖蜂驿站”提供充电、医疗等服务,开展免费体检、培训等活动60余次,有效解决休息难、融入难问题。组建“小蜜蜂志愿服务队”,累计反馈安全隐患、文明创建等问题120余条,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暖心存折”机制,激励新就业群体参与反诈宣传、关爱老人等自治活动。帮扶难就业群体。以“共富工坊”为载体,采用“集中生产+居家代工”模式,开发岗位85个,吸纳125人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开展技能培训33期,覆盖千余人次,推动村企合作,带动336人就业,人均月增收500元,村集体增收9.1万元,今年来在8个乡镇建成“共富工坊”11个,形成“企业+工坊+农户”共赢链条。
夯实“法治”根基。加强基层法治力量。推行党员民警兼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公安派出所警务协理员,以双向挂职推动治“安”和治“村”两支队伍“肩并肩”前行,推动党务、警务、村务融合,构建专群结合、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高基层党组织和政法机关服务群众的能力。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主题普法宣传活动170场次,受众达1万余人次,成功建设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15个、市级50个。聚焦基层矛盾调处化解。区级建立“黄山区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乡镇、村调解组织全覆盖,另建立医患矛盾、交通事故赔偿、物业纠纷、土地山林承包、工商联商会、知识产权等14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今年以来,调处矛盾纠纷954起,口头调解400余起,无矛盾激化案件发生,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7%。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能。依托司法所、便民服务中心分别成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和“半小时法律服务圈”,今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8件。
引领“德治”风尚。树立向善导向。扎实开展乡风文明评议工作,围绕遵纪守法、家庭和谐、邻里友善等八个方面,采取“集中评议+动态更新”方式对农户道德品质进行精准画像赋分,探索和美积分应用,推动村级和美积分信用网点全覆盖,开展集中兑换活动210余场次,发放积分18万余分、兑换物品1600余个,有效实现“德者有得”。助推志愿服务。试点“时间银行”将服务时长转化为可存储、可兑换、可流转的“时间币”,打破传统志愿服务单向性,以“现在提供服务、未来享受服务”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累计完成服务事项400余项,举办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次、覆盖万余人次,有效破解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难题。选树身边榜样。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为载体,培育挖掘“乡土气息”文明风尚,推动“每村一规”“每家一训”。定期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及好人等推荐活动,结合本地“好人榜”“红黑榜”等,把榜样树在身边,以“可见可感”激励形成“比学赶超、争当榜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