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祁门县紧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问题,着力在建机制、强教育、促作为上求实效,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走深走实。
筑牢“联系点”,确保管理无盲区,实现流动党员“流而不失”。精准摸排“底数清”。每年年初,组织全县基层党组织开展流动党员集中排查摸底工作,采取上门走访、电话问询、亲友联络等多种方式,“拉网式”采集更新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流动去向、从业情况、联系方式、所在党组织等关键要素。严格落实“一人一档、一支部一册、一党委一库”的台账管理制度,对流入、流出党员实行双向动态管理,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健全机制“不断线”。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通过信息互通、情况反馈,及时掌握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变动。利用春节、国庆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窗口期”,进行信息集中核对与更新,实现党员流动与组织管理同步衔接。推行支部委员“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联系制度,明确联络员职责,要求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沟通,既了解思想动态与困难需求,也传达组织关怀与家乡讯息。强化服务“暖人心”。将严格管理与贴心服务相结合,着力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针对普遍关心的子女入学、老人照料、权益保障等实际问题,党组织主动协调资源,积极提供帮助,切实增强流动党员归属感,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拉紧“学习线”,确保教育不断档,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学”。“指尖课堂”促日常学习。打造“云端”学习阵地,通过“祁门先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农业技术、就业资讯等内容,今年以来已累计推送各类学习资料和信息200余条。深化“一月一课”线上主题党日,利用“学习强国”“安徽党员大课堂”等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鼓励流动党员在线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实现日常教育“不打烊”。“返乡课堂”抓集中充电。紧盯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段”,精心策划组织“返乡课堂”,通过集中授课、专题培训、座谈交流、观看教育片等多种形式,组织流动党员进行系统性“补课”和思想“充电”,重点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章党规党纪以及家乡的发展规划与惠农政策,“十一”期间,全县组织流动党员集中学习培训16场次,参训人员达400余人次。“送学上门”保全面覆盖。针对长期在外、难以集中参学的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服务,派送包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等重要著作的学习包。依托8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萤火虫”宣讲小分队,深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地、企业、商圈开展微宣讲,把课堂搬到一线。
拓展“作用面”,确保担当有作为,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为”。引智引源,助力家乡发展。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见识广、信息灵、资源多的优势,引导流动党员当好家乡形象的“宣传员”、招商引资的“信息员”、产业发展的“智囊员”,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建言献策,今年以来,通过流动党员提供的有效招商信息达71条,成功引进项目12个,收集到关于祁门红茶产业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等方面的建议200余条。双向赋能,参与基层治理。引导在外党员主动到流入地社区党组织报到,积极参与当地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公益活动等,同时,通过线上会议、微信群讨论等方式,邀请在外党员参与原籍村(社区)的重大事项商议、发展规划讨论,实现“离乡不离责,在外亦有为”的双向互动格局。育用结合,储备乡土人才。将优秀流动党员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储备视野,对其中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有回村服务意愿的,及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和乡土人才库进行跟踪培养。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返乡创业或回村任职,为建强基层骨干队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积蓄源头活水。
(安徽先锋网祁门县分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