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市黄山区新华乡立足特色笋竹产业,创新实践“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发展模式,将人才“关键变量”深度融入产业振兴“核心引擎”,探索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同频共振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机制,年产值近亿元的笋竹产业焕发新活力。
深耕沃土,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深挖本土潜力。精准建立54人的本土人才库,培育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成为产业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巧打乡情品牌。建立61人的旅外人才库,依托“心连新”座谈会、“黄山论竹”论坛等平台,常态化联络,吸引在外技术经营人才带项目、技术、团队返乡创业。借智高校院所。深化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科院及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合作,共建博士工作站、科研示范基地,推动专家下沉、学生实训,注入科技核心动能。
智慧赋能,驱动产业提质升级。“土专家”领衔技改。依托以高效剥笋机发明者王如俊为代表的技术骨干,推广绿色种植、设备升级,实现天然气能耗降低20%、吨笋加工成本下降近百元。“新农人”延链强链。支持8家笋企技改,建成O2O体验中心及冷链仓储,形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链条,年产鲜笋800万斤、年加工1400万斤、年产值近亿元。创新“乡镇统筹、村村联建”模式,联建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0.6万元。“乡创客”融合塑牌。借力创意人才打造文旅节点,连续12年举办“竹笋节”,成功承办“‘新华竹梦行’长三角全民健身走(跑)大赛,“新华雷笋”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机制创新,畅通产才融合“血脉”。“双招双引”联动。坚持“以才引商、以商聚才”,成功推动黄山区雷笋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安徽建工集团笋竹产业园(年内签约)落地。平台聚力增效。创新成立笋竹产业链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聚合、资源整合、产业难题攻坚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组建太平竹笋高质量发展联合会,整合资源,促成本地龙头与知名餐饮企业深度合作。开放协同借智。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东风,“走出去”挂职考察、“请进来”专家授课,累计举办产业链专业培训12场次,覆盖经营主体骨干150余人次,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