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黄山市徽州区探索实施“选苗筑基、培土强根、修枝扶壮”三位一体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程,通过精准选苗、系统培育、动态管理三大体系,构建全链条培养机制,打造出一支结构优、能力强、作风硬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选苗筑基,激活源头活水。拓宽渠道“选好苗”。建立“3+5+N”选拔网络,通过因地制宜选、人才回流引、公开考试招3种方式,重点挖掘致富能手、返乡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新农人等5类群体;针对人才匮乏村,采取跨村交流、公开招聘农村专职工作者等措施补足缺口,形成“本村挖掘+外部引进”的双通道模式。严把标准“筛优苗”。实施“一村一策”,建立“政治为首、能力为要、民意为基”的三维评价体系,创新村级提人选、乡镇审核建议、区级联审把关、三级公示监督“四步筛选法”,确保选拔过程公开透明。动态管理“育活苗”。建立后备干部“成长档案”,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绿色”苗子重点培养,“黄色”苗子警示提醒,“红色”苗子及时调整;同步建立常态化新苗子发现机制,确保后备队伍“一池活水”。截至目前,全区48个村(社区)共有后备干部163人,今年以来已动态调整7名,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3名。
培土强根,锤炼实战能力。教育培训规范化。将后备干部纳入全区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实施“进党校、进实训基地”计划,区委组织部每年办示范培训班,乡村两级确保年培训不少于5天;针对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开展“四强”型提升计划,3年内实现区级轮训全覆盖;其他后备干部实行“1+X”(“1”为政治能力,“X”为乡村建设、治理等特色能力)模块化培训,锻造复合型人才。岗位锻炼实战化。印发《徽州区村级后备干部培育成长工作方案》,乡镇党委逐人制定后备干部个性化培养计划,安排其参与基层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积累党员群众口碑;新选拔人员实行“3个月村情熟悉期+6个月试岗定岗期”,重点培养对象到示范村跨村跟班,大学生村官到强村公司、合作社等经济组织锻炼,提升产业发展、运营等实操能力。结对帮带精准化。组建包含乡镇领导、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机关“三农”工作者等群体158人“导师团”,为每名后备干部配备1名导师,通过“面对面授经验、手把手教方法”,跟踪思想动态与工作情况;对暂未回村人才,安排专人对接、线上培训、邀请回村交流,坚定其回乡发展信心。上轮换届以来,全区已办示范培训班3期、乡镇集中培训28次,79名后备干部通过“一村一大”计划提升学历。
修枝状筋,打通成长通道。严管厚爱。开展三级联动管理,区级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乡镇跟踪政治表现、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情况,村党组织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难题;后备干部每季度向村党组织汇报情况,村党组织每半年向乡镇党委报告培养进展,区委组织部每年开展专项调研,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并做好思想工作。梯次培养。村“两委”换届或届中调整时,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将有特长的后备干部纳入乡村人才管理,通过培训指导、创业扶持等,支持其创办经营实体、领办专业合作社;探索面向考核优秀、具备乡村运营或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后备干部,定向聘为区属国有企业员工,拓展职业空间。上轮换届以来,9名村级后备干部通过届中“补选”进入村“两委”干部队伍。落实 激励保障。将实际在村工作、参与村级事务的后备干部待遇纳入村干部待遇保障体系,基本报酬参照非“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70%左右的比例确定,同步享受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绩效报酬由乡镇根据考核情况统筹确定,表现突出的可享受村干部同等荣誉激励,队伍稳定性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