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中央党员教育系列平台>>
当前位置: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安凌菖蒲:皖南红军总医院所在地

发布日期:2022-12-26 15:36信息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市委组织部 【字体:   收藏

在祁门县安凌镇菖蒲村,至今还流传着红军医院的故事。战火中,这所红军医院虽然只短暂地存在了几个月,却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相关史料记载,1934年8月,皖南柯村爆发了“柯村暴动”。随着斗争深入,根据地扩大,红军游击队发展,大大小小的游击战事也越来越频繁,众多伤员的出现使医疗机构的建立成为迫切需要。皖南红军总医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受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的指示而建立的,成为皖南苏维埃政府的下属机构之一。

据祁门县党史办负责人刘建利介绍,1934年8月中旬,为了医治在暴动过程中受伤的伤病员,组织上决定以张履中为骨干成立临时卫生所,吴宗德担任所长,医生有张履中、吴国舜、老马(具体名字不详)三人。医疗队最初主要活动在朗坑(今石台),20多天后迁至安凌菖蒲村(当时属石埭县)。

1934年10月上旬,卫生所又由菖蒲迁至石埭新棚。1934年10月18日,卫生所正式改名为“皖南红军总医院”。吴文清任政委、魏东生任党支部书记、吴国舜任院长、张履中任副院长,医生有许水泉、李梓明、李花苟。红军总医院建立之初治疗的主要是红军游击队的伤员,伤员总计30多人。

1934年冬,按照中央军委命令,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十军团,转战在皖、浙、赣边区,牵制住一部分国民党军队,配合支持中央红军主力顺利长征。12月14日,在皖南谭家桥地区,红军抗日先遣队与国民党重兵“追剿队”进行激烈战斗,这就是“谭家桥战役”。

12月18日,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皖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黟县柯村,受到苏区人民热烈欢迎,部队休整三天。方志敏审时度势,对皖南苏区领导干部进行谈话后,迅速指示将苏区转为游击区,以便开展长期的艰苦革命斗争,夺取最后的革命胜利。12月22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柯村时,为便于行军中的战斗,将300多名伤员(其中重伤员130多人)留下,交给皖南苏维埃政府的红军医院治疗。由于伤员人数多,新棚一处安置不下,遂增设两个分院:一处在安凌菖蒲村城头坞,另一处在三合船溪孙家。孙家分院因与总院联系不便,几天之后就与菖蒲城头坞医院合并。

皖南苏区红军医院设立在现祁门县安凌镇菖蒲村城头坞山里,沿南北山势,搭起两行串连着的数十间草棚,安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伤病员。这里地处深山,林木参天,阴翳蔽日,较为隐秘。当时革命形势艰苦,苏区人民节衣缩食筹集食品、药物交给医院,使红军伤病员得到了较好治疗,其中一部分伤病员不久痊愈出院,重返战场。

1935年春,蒋介石再次调兵遣将“清剿”皖南苏区,国民党第八十八师进驻柯村。

3月初,红军医院设在城头坞的消息被国民党获悉,国民党第八十八师杜团包围住城头坞的山场进行“清剿”,保卫红军医院的游击队员、医务人员和少数可行动的伤病员,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战斗。敌人在难以攻入红军医院的情况下在红军医院四周的山林里放火,纵火烧山,方圆数里燃起一片火海,映红了半边天,火势滚滚而来烧向医院草棚。在浓烟呛人、难以呼吸的情况下,红军游击队员和医务人员抢救出一部分伤员,冲出包围圈,尚有90多名行动不便的重伤员和30余名医务人员葬身火海。

刘建利告诉记者,从1934年8月中旬成立临时卫生所,到1934年10月18日卫生所正式改名为“皖南红军总医院”,再到1935年3月初安凌菖蒲城头坞红军医院被敌人残酷破坏,短短数月时间,红军医院治愈了当时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红军伤员,为革命的发展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这在黄山乃至整个皖南革命历程中,都是值得铭记的光辉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