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位于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石屋坑村民组,这里重峦叠嶂,地势险要,林木稠密,资源丰富,是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之一。
1935年4月底5月初,熊刚、刘毓标率领皖南红军独立团抵达婺源、浮梁、祁门、休宁四县交界的鄣公山、莒君山、石屋坑等地,见此处地形险要,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有红军的影响,就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活动,并建立党支部和农民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开辟鄣公山游击根据地。
1935年秋,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等人由赣东北转移至鄣公山。1935年底到1936年初,分散在皖浙赣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大部撤离根据地,陆续到鄣公山地区会师。
中共闽浙赣省委为统一和加强各根据地的领导,于1936年4月在鄣公山召开中共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将中共闽浙赣省委改为中共皖浙赣省委。石屋坑作为省委机关的常驻地之一,成为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点。
会议详细分析研究了当时政治形势,并作了以下决定:一是将中共闽浙赣省委改为中共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二是确定省委总的方针任务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大力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发展党的秘密组织,巩固与扩大以鄣公山为中心的皖浙赣边区游击根据地。三是以皖南红军独立团为基础,成立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四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根据当时形势和具体情况,决定划分赣东北、皖赣、上浙皖、开婺休、下浙皖五个特委。五是对边区党的建设、武装建设、统一战线,特别是政策上的转变,相应作了具体规定。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国民党一时忙于内部争斗,调走了“清剿”皖浙赣边区的大部分军队。中共皖浙赣省委和各个游击区的党组织把握时机,争取主动,把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独立团几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战斗的胜利,在皖浙赣边区树起一面鲜红的战斗旗帜。9月,独立团发展到1100多人,各特委领导的游击队也发展到600余人。至1936年底,整个边区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近3000人。
1937年1月下旬,皖浙赣独立团在休西石屋坑附近的小岭头伏击国民党军队独立46旅一部,生俘敌副连长一名,打死打伤敌军数十人,缴获步枪百余支。此时,国民党以十余个正规师的兵力,对皖浙赣边区游击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围剿”。中共皖浙赣省委决定,独立团主力离开鄣公山前往浙南寻找粟裕,计划通过他们的电台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李步新、倪南山率领红军游击队留在休婺边坚持战斗。1938年2月,这支在皖浙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受命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奔赴抗日前线。
1947年12月,原中共祁婺休中心县委委员、休婺中心区委书记兼石屋坑区委书记倪南山率领部队重返故地,建立游击根据地,并成立民主政权和保家队。
在艰苦的敌后战争年代,石屋坑人民节衣缩食,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有力地支援和保护革命军队。国民党多次“清剿”,搜捕革命群众,严刑吊打审讯,许多同志英勇牺牲,但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擦干眼泪,继续战斗,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1993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休宁县人民政府在石屋坑村口建流芳亭。流芳亭整体呈三角形,寓意皖浙赣三省。亭中立一石碑,正面碑文记录了石屋坑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齐心协力、奋勇抗敌的英雄壮举;反面镌刻着当年的红军独立团政委、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毓标少将写就的《石屋坑往事》,深情回顾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携手抗敌的峥嵘岁月。
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占地面积99平方米,共3层,是当年中共皖浙赣省委开会、指挥战斗、休息的地方,屋内设有瞭望台2处。与旧址相隔50米处的红军屋,是当年红军开会、休息和训练的地方,面积130平方米,已经修复完好。如今,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黄山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本栏目由中共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