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中央党员教育系列平台>>
当前位置: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 安徽省 > 黄山市 >

歙县三阳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美丽乡村促振兴

发布日期:2024-05-09 08:49信息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市委组织部 【字体:   收藏

近年来,黄山市歙县三阳镇坚持党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抓手,持之以恒筑堡垒、强队伍、兴产业、优治理,打造形成了“项目搭台、产业唱戏、文化赋能、旅游富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呈现出一幅“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图景。

“多主体”共商共建,构筑“强有力”队伍。打造镇级“先锋矩阵”。该镇抓牢干部队伍建设,丰富队伍层次,明确人员结构,将“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队伍。为帮助村党组织对接县直、镇直部门,协调争取各项政策,在上级支持下,7名县派工作队员走进田间地头,发挥帮扶作用;2名大学生村级工作者分别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提升基层党建和村务规范化水平。建成村级“联动机制”。党员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亮出身份、带头示范,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拆除违规搭建6000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800处。在后续改造的过程中,发动近300户村民就地取材,把石块、废砖、旧瓦、竹木等与农村风貌相吻合的材料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同时遴选一批“乡村工匠”直接参与村庄改造和后期管养。引入多元主体。该镇分调动村干部积极性,以村党总支为核心、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吸纳党支部成员、党员及村民代表等作为议事委员会成员,按照美“一步一换景、处处可打卡”要求,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抓好乡村建设细节,实现村庄“颜值”“气质”双提升。

“一体化”联动,瞄准“坚又实”成果。聚焦党建引领支撑点。该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通过开展“示范”村与“强基”村结对帮促,用好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村庄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初步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将洪谦故居、洪氏宗祠、荷花形老大队部等多个人文景点“串珠成链”,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依托“徽文化·大地艺术季”IP,先后组织开展“大地艺术季—民俗文化周表演”“茶香竹铺文化行”等一系列文旅活动,承办“徽州百工”首届手工制茶斗茶技能大赛暨“歙县大方茶”文化节,将非遗文化及大方茶等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延伸。把握乡村振兴关键点。该镇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增长难题,结合各村实际,推动村村共建。依托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竹铺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建,联合申请信用贷款57万元,投资建立集“保鲜+仓储+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三阳分拣中心冻库,持续提升大方茶等农产品的仓储和供应能力,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充分促成文化成为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充分考虑留住历史文脉,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多可能。叶村叠罗汉、中村舞狮灯、三阳打秋千、竹铺傀儡戏等非遗技艺传承至今,各村党总支将传统文化资源和传承技艺整合起来,依托各村闲置祠堂,打造研学基地,开展文化及技艺体验活动,展卖非遗文创产品。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新突破。

“全要素”培育,提供“有温度”服务。改善村容村貌,建成宜居乡村。该镇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盯紧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由村党总支书记牵头进行教育劝说,村内网格员督导整改,村民加强自我监督推进共建共享。该镇已形成村“两委”干部+公益岗+党员志愿者的良好乡村治理生力军模式。守护群众安全,建设平安乡村。该镇时刻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忧。防汛抗旱期间,党员干部带头奔赴前线;丰收时节,党员干部们通过大喇叭、宣传条幅向群众推广秸秆新型回收方式,实施秸秆向清洁能源转换。培育文明乡风,建成和谐乡村。该镇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马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先后探索形成荷花形“和为贵”调解法、叶村“罗汉调解团”、白石源村“红色基因传承人”模式等一批有温度、接地气的活动载体,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乡村呈现出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