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中央党员教育系列平台>>
当前位置: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 安徽省 > 黄山市 >

歙县桂林镇:以“三抓”提“三力”蓄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日期:2024-04-30 08:55信息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市委组织部 【字体:   收藏

近年来,黄山市歙县桂林镇以“抓队伍、抓产业、抓服务”为着力点,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抓党建、强队伍,提升乡村振兴“战斗力”。培强“头雁”。坚持精准施教,采取“靶向式”实训,把专家老师“请进来”,就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现场答疑解惑,截至目前,邀请专家老师开展理论培训7次,覆盖培训人数400余人次。组织9名村党组织书记“走出去”,通过外出参观、体悟实训等方式,主动汲取长三角等先发地区成功经验,拓宽视野、打开思路,提升学用转化成效。育强“雏雁”。实行“老带新、熟带生、强带弱”帮带模式,安排能力强、业务精的领导干部、老先进、老典型担任导师,并在项目征迁、基层党建等岗位上对年轻干部进行实战指导,持续优化和提升能力。搭建“薪火课堂”平台,开设党的理论、业务精讲、新媒体技能等多元课程10期,为年轻干部开“小灶”、备“精粮”。带强“群雁”。全力打造“丹心向党·‘桂’在行动”党建品牌,引导党员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带着责任推进工作、带着温度化解难题,开展青年行、巾帼行、红色行等各类志愿活动100余次,成功打造甜蜜江村等3个省级美丽乡村。充分挖掘宣传“先锋党员”“优秀网格员”典型20余人,激发党员干部向身边榜样学习,凝聚奋进力量。

抓产业、促融合,铸造乡村振兴“驱动力”。打好“品”字牌。推行“村党组织+科技特派员+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邀请省农科院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为经营主体、种养大户进行服务指导,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问诊把脉开良方,推动“一村一品”产业提质、品牌提级、品质提档。念好“联”字诀。探索“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共富路径,依托各村生态、产业、资源优势,鼓励村村之间在产业延链、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政策扶持、信用贷款等渠道,实施特色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多个村集体经济联建项目,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843万元,村均收入93.66万元。走好“融”字路。依托现有的紫金山、屯之谷、埃弗特网球小镇等零星景点,串点连线、连线成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竦口窑研学基地等项目,大力推行采摘游、研学游、品味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持续开发特色民宿市场、生态旅游、乡村康养、休闲运动等业态。成功举办首届“桃醉石河·寻蜜之旅”文化旅游节,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旅游影响力。2023年,全镇实现文旅产业产值超1000万元。

抓服务、共治理,增强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党建赋能“微服务”。实施“专班驻企”制度,组建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村镇干部等30名党员组成的企业服务专班小组,“点对点”做好上门服务,实时掌握企业在项目审批、经营管理、企业用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积极为企业想办法、出主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急难事、期盼事”,建立暖心服务小分队,建立“五事同治”机制,实现全覆盖排查,问题分层分类解决,今年来收集问题建议共317件,开展走访慰问、代购代办、送医送药等服务50余次,让服务直通民心。议事赋能“微治理”。创新打造议事水口、调解广场等微治理阵地5个,组织联村干部、村干部、乡贤、村民代表、群众在“家门口”协商议事,让党员干部融入基层、化解矛盾、助推发展,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30%。数字赋能“微网格”。升级打造“幸福桂林”数字治理微平台,将网格、出租房、小区纳入线上管理,为全镇186名网格员、213户出租房房东设置专属端口;健全处置流程,落实“上传-流转-下派-处置-反馈”五步全程闭环解决链条,通过全员在线、全域覆盖、全程闭环解决矛盾苗头性隐患50余起,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